记者给您讲述兰州高原夏菜的“台前幕后”故事(下)——从高原出发 去漂洋过海

天祝信息平台 1000+人已得到帮助

提示:天祝及周边便民信息发布请加微信cairen0123,目前发布信息有公益援助优惠,全城最低价,即将恢复原价。

【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 百名记者走基层】

记者给您讲述兰州高原夏菜的“台前幕后”故事(下)——

从高原出发 去漂洋过海

农技人员培育高原夏菜种苗。

  榆中县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,保障了兰州高原夏菜的品质。本文图片由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拍摄

  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赵 梅

  外销量达到100万吨,销往全国22个省(直辖市)近100个专业批发市场,出口日本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港、澳、台地区……

  从“三马子”贩运到进入国际市场,从第一家蔬菜保鲜库的建立到“粤港澳大湾区‘菜篮子’”工程……

  经过20年的发展,兰州高原夏菜实现了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,由数量型向质量型、由小散乱到品牌化的靓丽蜕变。

  1 从种菜人到销售商

  9月,杭州,清晨6点30分,吕奕萱便开始准备早餐和中午的便当。

  营养搭配、健康绿色是不变的主题。其中总是少不了来自大西北兰州的甘蓝、娃娃菜。水煮、清炒,从原汁原味的菜肴中获取所需的维生素和能量,这位都市白领信心满满地投入一天的工作。

  此时,西北高原夏菜种植区的蔬菜保鲜库里,又是一番紧张而忙碌的场面。

  蒋小兵是兰州市榆中县蒋家营村村民,一大早就开着三马子来交散花菜。从上年农历腊月二十开始育苗,4月初移栽到地里,精心细致的田间管理后,菜终于采收了。今年的菜价比往年低一些,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种植信心。

  “父辈们种地就靠体力,产量低、卖菜难,现在大不一样了!”蒋小兵说,以前种地都靠体力,如今种地有铺膜机、提垄机,不仅省力还规范,最重要的是菜采收后不愁销售,直接拉到保鲜库,1亩地收入4000多元。

  正在忙着过秤、开单、记账的蒋家营村村民张红军今年45岁,他完成了将最初种的菜,用手扶拖拉机运到兰州蔬菜批发市场抢位置,再到近年来租用蔬菜保鲜库搞蔬菜外销的转变。

  “7月份我们又打开了江苏的淮安市场,发展前景肯定不错!”张红军说,自2016年租用4个保鲜库销往南京以来,他们的高原夏菜在不断开拓外地市场。

  而在高原夏菜发展初期,销售这条路并不顺畅。尤其是随着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加,销售成了难题。

 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,一辆满载白菜、甘蓝,上头还坐着几个人的三马子在公路上行驶,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。

  “晚上8点后进城,到蔬菜批发市场占位置。早上5点,食堂、菜馆来批发。”蒋家营村村民蒋得辉说,那时村民种的菜采收了,各家各户便用竹筐子装好,晚上用三马子运到兰州蔬菜批发市场,等买主,睡在三马子或者地上,忍受蚊虫叮咬是最平常的事。

  菜一茬接一茬的熟,卖不掉就要烂到地里。蒋家营村村民蒋宜民看到这样的情况,坐不住了。当时,临近的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一带有个蔬菜保鲜库,他想,如果村里建起冷库,村民们就不必再为卖菜奔波,事故也就不会发生了。

  1997年,蒋宜民前往深圳、广州考察。回来后多方筹措资金,年底投入700多万元开始修建蔬菜保鲜库。第二年6月,当时全省最大的集蔬菜收购、贮藏、加工、销售于—体的蔬菜保鲜库建成,并投入运营,12间200多平方米的保鲜库被蔬菜收购商租赁一空。

  也正是因为这座蔬菜保鲜库的建立,榆中县的蔬菜开始走出兰州,走向囯内和囯外市场,当年销售蔬菜1.2亿公斤,菜农人均收入超过千元。

  农民在种菜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,开始大面积种植。榆中县委、县政府因势利导,出台多项优惠政策,扶持农业龙头企业,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生产,榆中县的蔬菜生产开始朝着产业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。

瞧,我们的颜值这么高!(资料图)

天祝便民信息加微cairen0123
拼多多大额优惠券
苏宁大额优惠券苏宁家电
天猫淘宝优惠券折扣券
来抖音关注我们
微帮便民信息总站weibang78